表面活性剂洗涤去污机理及影响去污作用的其他因素
表面活性剂洗涤去污本身是涉及润湿、乳化、发泡、分散、增溶等胶体与界面化学现象的综合过程。
洗涤去污简单地讲是指自浸在某种介质(通常为水)中的固体表面上去除污垢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表面活性剂通常会吸附到固体基底和污垢表面,从而减弱污垢与固体表面的黏附力,然后借助于机械和水流作用,使污垢从固体表面上分离并被乳化、分散在介质中,经冲洗而除去。
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清洗的固体有:衣物、餐具、餐桌、地板、卫生间以及人体皮肤(洗澡)等。研究表明,无论去污机理如何,表面活性剂在基底和污垢表面的吸附是去污作用的基础。
去污机理的基本过程
污垢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,就衣物上的污垢而言,其来源主要有:①人体分泌物(主要是皮脂);②大气中的灰尘;③工业及民间的各种有机、无机污染物。通常可将污垢分为液体污垢和固体污垢两大类。前者以各种油脂为主,也称油污,后者为炭黑和各种无机物。更多的场合是液体污垢和固体污垢结合在一起,即形成带有固体颜料的油、脂污染混合物。另一方面餐桌、餐具上的污垢主要是液态的油污和蛋白质类污垢,它们也会出现在儿童衣物上。
污垢是通过范德华引力作用和静电作用黏附于固体表面的。洗涤就是要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减弱两者之间的黏附,实现两者的分离。去污过程可表示为:
固体•污垢+洗涤剂—固体•洗涤剂+污垢•洗涤剂
整个过程是在介质(通常是水)中进行的。在洗涤剂的作用下,污垢从固体表面上分离,并被乳化,增溶、分散(悬浮)于介质中,经冲洗而除去。
影响去污作用的其他因素
(1) 增溶作用
液体油污自纤维表面卷缩分离后,可以被增溶于表面活性剂胶束中。由于增溶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,油污不可能再沉积到纤维表面,从而大大提高了洗涤效果。
在一般的洗涤过程中,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,去污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,但当浓度大于cmc时,就基本不再增加。这表明,增溶作用在洗涤去污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。然而,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,曾观察到浓度在cmc以上时,油污的去除率明显地随浓度增加而增加,因此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剂,增溶作用可能是去除油污的主要因素。此外,在局部使用高浓度洗涤剂的情形中,如用肥皂洗手、洗脸,以及洗衣领、衣袖等易脏部位时,增溶作用也可能是去除表面油污的主要因素。
(2) 乳化和发泡作用
通常洗涤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略超cmc,因此液体油污自纤维表面卷缩脱离后将首先被乳化悬浮于洗涤液中。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都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,能在油污质点表面形成一定强度的界面膜,使油污/水乳状液穏定,因而不易再沉积到纤维表面上。
(3)抗再沉积
在阐述去污机理时已表明,污垢自纤维表面脱离是一个可逆过程,它可以再沉积到纤维表面,特别是在多循环洗涤中。这种再沉积现象往往是影响洗涤作用的重要因素。
乳化、增溶无疑可防止污垢的再沉积,但一般在洗涤剂配方中仍需加入抗再沉积剂如甲基纤维素钠(CMC)。CMC是一种高分子电解质,易于吸附于固体污垢表面,增加表面电荷密度,从而增加其分散稳定性。再者,CMC也能吸附于纤维表面,因而还具有去除污垢的助洗作用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内容及部分图片为转载,仅为交流学习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版权问题或者不愿意转载,请留言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